浙大燃冰照全运!南海 1522 米深海升起绿色火种
2025 年 10 月 9 日,广州南沙的火种采集仪式上,一簇来自南海 1522 米深海的湛蓝色火焰缓缓升腾,引燃了第十五届全运会的火种盆。这簇被称作 "绿火" 的特殊火种,不仅见证了粤港澳三地携手办赛的同心时刻,更镌刻着浙江大学科研团队 "点冰成火" 的科技突破 —— 全球大型综合运动会历史上首次深海可燃冰取火,在这一刻变为现实。
故事的起点始于 2024 年 7 月,当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启动全运会深海取火项目时,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与东海实验室组成的科研团队迅速接过了核心技术攻关的重任。"要在深海点燃可燃冰,堪比在豆腐上打铁。" 采火执行组副组长、东海实验室副主任陈家旺教授的比喻,道出了任务的艰巨性。1522 米的海底,意味着每平方厘米要承受 150 公斤的压力,相当于小手指指甲盖上压着 1 吨重物,同时黑暗、低温与海水腐蚀的环境,对设备稳定性提出了极致要求。

团队首先要攻克的,是可燃冰的 "唤醒" 与收集。这种形似冰雪的清洁能源藏在海底冷泉区,以固态形式存在,只有在特定温压条件下才能分解为可燃烧的甲烷气体。浙大团队基于近十年在可燃冰保压技术领域的积累,设计出小巧精准的原位采集装置 —— 通过 "海马" 号 ROV 的机械臂,精准捕捉冷泉口溢出的可燃冰气泡,再通过降压技术让固态 "冰体" 在采集舱内平稳分解为气体。这一技术源自浙大此前研发的船载可燃冰保压岩心转移系统,该系统曾打破国外垄断,为深海资源勘探提供了核心支撑。
更棘手的挑战在引燃环节。"水火不相容" 的常识在深海被放大:海水会瞬间熄灭火焰,甲烷燃烧产生的水汽若无法排出,会导致燃烧中断,而首次点火失败后,燃料室的环境便无法复原。浙大海洋学院助理研究员葛勇强带领保障组,在科考船控制室内紧盯三项关键数据:甲烷气量、引燃室压力、引燃棒温度。经过数百次测试,团队终于研发出多通道气体流量控制系统,能将甲烷与助燃剂的配比精确到毫升级,同时设计了特殊排气通道,确保燃烧产物及时排出。
2025 年 9 月 18 日 16 时 48 分,南海北部海马冷泉区的深海迎来了历史性时刻。"海洋地质二号" 科考船的光伏发电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通过特种电缆穿透千米海水送达海底。随着 "开始采火" 的指令下达,"海马" 号 ROV 搭载的引燃装置瞬间亮起红光,几秒钟后,一簇稳定跳动的湛蓝色火焰冲破黑暗 —— 这是人类首次在超深水环境中,以太阳能驱动设备实现可燃冰原位引燃。葛勇强在监控屏前攥紧的拳头缓缓松开:"火焰持续燃烧的那一刻,15 个月的上千次测试都有了意义。"
这簇深海火种的诞生,藏着三重绿色密码。作为燃烧后几乎不产生残渣的清洁能源,可燃冰本身呼应了全运会 "绿色办赛" 的理念;采集过程中全程使用太阳能供电,实现了 "引天之光、燃海之火" 的零碳闭环;而精准控制的燃烧技术,让甲烷利用率达到 99% 以上,最大限度降低了环境影响。这种 "科技 + 绿色" 的融合,正是浙大团队对 "简约、安全、精彩" 办赛要求的生动诠释。
当火种从深海被带回陆地,其意义早已超越体育仪式本身。这簇火焰印证了我国深海科技的集群突破:从 4500 米级 "海马" 号 ROV 的精准操控,到可燃冰原位采集引燃的设备研发,再到超高清 4K 相机的深海直播技术,每一环都彰显着自主创新的实力。陈家旺教授透露,团队已启动下一阶段研究:"我们要攻克海底可燃冰直接利用技术,未来让深海科考实现能量自给,真正让这片蓝色国土的宝藏服务于人类。"
如今,这簇来自南海深处的 "绿火" 已装入火种灯,即将照亮全运会的赛场。它不仅点燃了体育健儿的拼搏激情,更照亮了中国海洋科技的前行之路 —— 在浙大科研团队的坚守中,在 "向海而兴" 的战略指引下,更多深海奇迹正等待被唤醒。
xc体育,XCSport官方平台,XC-Sports,XC SPORTS体育,XC Sport注册入口
发表评论